你所在位置:

好丝之源 >桑树基地
桑树基地
主要桑树品种
时间:2017-08-17   |   来源:原创  |   作者:管理员
3501
  

云桑2号

一、品种特性:树型稍开展,枝条中粗,枝条长且直,皮青灰色,节间直,节距4.3cm,叶序2/5,皮孔园或椭园形,7个/cm2。冬芽长三角形,赤褐色,尖离,稍歪,副芽小而少。叶长心脏形,较平展,叶淡绿色(成熟叶深绿色),叶尖短尾状或锐头,叶缘钝齿,叶基浅心形或截形,叶长21.5 cm,叶宽18 cm,叶面光滑,微皱或无皱,有光泽,叶片平展,叶柄中粗长。花雌性,果实多,果直径1.5-1.8 cm,果长3.5-4.0 cm,成熟果紫黑色,味甜。

二、品种特性:在蒙自县栽培,发芽期1月20-30日,开叶期2月1-10日,发芽率高达78%,生长率20%,成熟期3月5-10日,是早生早熟品种。秋叶硬化期10月中下旬。发条力强,侧枝少,每m条长产叶量春154、秋132,kg叶片数春100、秋150。叶片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40.5%。年亩产叶量1800-3000kg,叶质中等,粗蛋白质22%、可溶性糖12%。

女桑

特征:树形直立,枝条粗壮,发条数多,无侧枝,节间较密;皮色灰褐,皮孔色浅褐,椭园形,皮纹细滑;冬芽正三角形,芽贴紧生,鳞片深褐色,芽褥突出,副芽少且小。叶片大卵园形,叶辐大,叶肉厚,叶色翠绿,叶面平滑,光泽强;叶尖长尾状,叶缘乳头状;叶柄粗长,开雌花,花果少。

特性:中生桑,发芽率高,枝条多,叶片成熟快,产叶量高,抗红蜘蛛危害,但因叶片硬化早易感桑里白粉病。合理采叶可克服此病。

云桑3号

来源本品种是云南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用云桑2号×云桑798号的杂交组合中选出的单株,经多年评比选育而成。

特征树冠扩展面较小,枝条长,枝态直立,节间直,节距4.5厘米,皮青灰色,侧枝少;冬芽卵圆形,淡黄褐色,副芽大而多;成叶长心脏形,叶色绿,叶形较小,叶肉稍薄,叶身平无缩皱,叶尖锐头状,叶基近心形,叶柄细长;雌雄同株,雄花多,雌花极少。

特性在云南发芽早,成熟期适中,属早生中熟品种;发芽率高,一般达90%,生长芽占20%,单芽着叶数多;生长快,长势旺;发条数较多,条长而直,产叶量高,树形强健,耐剪伐,对黄化型萎缩病和桑细菌病抵抗力强,抗寒性较弱,不耐旱。

栽培要点①树形耸立,宜密植;②耐采伐,适宜条桑收获;③栽培宜早春剪梢,以增加新梢,提高产量。

云桑4号

来源本品种是云南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。女桑×云桑798号的杂交单株选出培育而成的。

特征枝条粗长而直,皮青灰色,节间直,节距5.1厘米,枝条粗细开差大,侧枝少,叶序2/5-3/8;冬芽三角形黄褐色,芽肩离开枝条,近斜生,副芽大而稍多;叶长心脏形,叶尖长锐头,叶缘钝齿,叶基心形,叶长17.1厘米,叶幅14.5厘米,叶绿色有光泽,叶柄细短;开雌花,无花柱,桑椹较少而小,紫黑色。

特性1月下旬至2月初,成熟较快,属早生早熟桑;发芽率71%一77.5%,生长芽多,长势旺,产叶量比早青桑增20%左右,叶粗蛋白质含量25.9%~30.1%;抗细菌性黑枯病、桑里白粉病、污叶病力强,中抗黄化型萎缩病。

栽培要点①适宜低、中干养成型式,②加强肥培管理,发挥条多优势;③宜作稚壮蚕兼用桑

湘7920

特征:枝条粗壮直立,树形开展;有伏弱枝,发条数多,节间较密,皮色表灰,皮孔黄褐色;冬芽园锥形,黄色,副芽少,芽尖紧贴枝条;叶片呈心脏形,叶色深绿,叶平滑有光泽,蜡质层厚,叶片着生稍下垂,叶柄粗长,叶基平整。

品种特性:在蒙自县栽培,发芽期1月20-30日(与云桑2号相似),开叶期2月1-10日,发芽率高达78%,生长率20%,成熟期3月5-10日,是早生早熟品种。秋叶硬化期10月中下旬。发条力强,侧枝少,每m条长产叶量春154、秋132,kg叶片数春100、秋150。叶片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40.5%。年亩产叶量1800-3000kg,叶质中等,粗蛋白质22%、可溶性糖12%

盛东1号

来源和分布:由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以湖桑201为母本、花桑为父本,采用人工有性杂交,经单株和系统选择培育而成的桑树新品种。199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

特征:树形直立,发条数多,枝条长较直,侧枝少;皮色灰紫褐色;节距4.0厘米,叶序2/5;皮孔较少,长椭圆形,灰白色;叶色深绿,有光泽,叶面平而光滑,叶尖锐头,叶缘钝锯齿,叶基心形;叶肉厚,叶长25.5厘米,叶幅19.0厘米.雌雄同株,一般枝条顶端开雌花,基部开雄花,花椹少。

特性:全年亩桑产叶量,比对照荷叶白增产供14.5%,桑黄化型萎缩病株发病率为0,与对照相同。经显著性测定,全年亩桑产叶量显著超过对照,春期亩产片叶量、万头蚕产茧层量和百蚕良卵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。对桑疫病和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性与对照相仿。盛东1号是一个高产,叶质较优,抗病性较强的桑树新品种。已在桐乡部分蚕区推广。

农桑12号

一、来源: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从杂交组合北区l号×桐乡青中,经单株和系统选择培育而成的杂交一代桑树新品种。200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。

二、特征:鲁桑种,二倍体。树形直立,树冠紧凑,发条数多,枝条长而直,无侧枝;皮色黄褐,节距长5厘米,叶序2/5;皮孔较多,小圆形或椭圆形,黄褐色:冬芽长三角形,紧贴枝条,棕褐色,副芽大而多;叶心脏形,深绿色,叶尖短尾状,叶缘乳头齿,叶基浅心形;叶长23.3厘米,叶幅22.7厘米,叶面平而光滑,光泽较强,叶片向上斜生。开雌雄花,花椹少。

三、特性:云南栽培,发芽期1月19~26日,发芽率78.4%,开叶期3月23日至4月15日,叶片成热期4月28日至5月4日,是早生中熟品种。春季1米条长产叶量139克,千克叶片数260片,叶片占条、梢、叶总重量的56%;秋季l米条长产叶量144克,千克叶片数140片,封顶迟、硬化迟。但由于长势旺盛,若下部桑叶叶龄过长容易黄落。

农桑14号

一、 来源和分布:  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从北区1号X实生桑1号的杂交组合中,经单株和系统选择培育而成的杂交一代桑树新品种。

二、特征:树形直立,树冠紧凑,发条数多,枝条粗直而长,无侧枝皮色灰褐;节距3.7厘米,叶序3/8;皮孔小而多,圆形或椭圆形,黄褐色;冬芽正三角形,紧贴枝条,棕褐色,副芽大而多。叶长23.5厘米,叶幅20.5厘米,叶面稍平而光滑,光泽强,叶片向上斜伸。

三、特性: 云南发芽在1月20日至2月10日,发芽率79.6%,生长芽率28.7%,是早生中熟品种。封顶和叶片硬化均较迟,但由于长势盛,若下部桑叶叶龄过长容易产生黄叶。

主要桑树病虫害---两病三小虫

桑褐斑病

一、症状(symptom)

病斑在叶片的正、反两面均可发生。病斑中部散布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其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,分生孢子盘常略作环状排列,同一病斑的正、反两面都可产生。叶上的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的病斑。雨水多时,病斑吸水膨胀,导致腐败穿孔或烂叶;在干燥气候条件下,病斑中部往往开裂。此病有时也可在叶柄上发生。病害发生严重时,偶尔也会侵害生长不良的新梢。

二、病原物(pathogen)

桑粘隔孢(Septogloeum mori Bri.et Cav.), 系半知菌亚门真菌。分生孢子盘直径60—150阴,开始形成于寄主表皮下面,后来突破表皮而外露。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。圆筒形,无色,单胞,大小为5~15µm×2.5~3µm,其上着生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棒状,两端圆而稍细,有3~5个隔膜,无色,大小为30~50µm×3~4µm。

三、病害循环(disease cycle)

病菌主要靠落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,第2年春季当温、湿度适宜时,分生孢子盘上重新产生分生孢子,被风、雨、昆虫等传播到新生桑叶上引起初侵染。此外,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的梢部病斑中越冬,而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。

四、发病条件(epidemic factor)

早春多雨,桑园湿度大,有利于越冬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入,同时对桑树生长不利,降低其抗病力。水土流失和缺肥会加重褐斑病的发生和为害。桑树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差异显著。

五、防治(control)

1.摘除病叶,以减少菌源:发病期间,随时摘除病叶,以减少传染源;每年下霜前将病、健叶一并摘去,贮藏起来作为牲畜饲料,以减少越冬菌源。2.剪除病梢,以减少初侵染源:结合冬季整枝修剪,将有病斑的枝梢及瘦弱枝条剪掉烧毁,以清除枝梢中的越冬病菌,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。3.桑园冬耕,合理施肥。4.选种抗病品种。5.药剂防治:发病初用50%苯骈眯陛44可湿性粉剂1000—1500倍液喷雾,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
桑里白粉病

症状分布在全国各。多发生于枝条中下部将硬化的或老叶片背面,枝梢嫩叶受害较轻。发病初期叶背出现圆形白粉状小霉斑,后扩大连片,白粉严重时布满叶背,叶面与病斑对应处可见淡黄褐斑,后期白色霉斑中出现黄色小颗粒物,渐由黄变褐,最后变为黑色小粒点,即病原菌闭囊壳。

病原Phyllactinia morico-la(P.Henn.)Homma称桑生球针壳,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菌丝体不分枝,纵横交错。菌丝匍匐于叶背,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摄取营养,叶面菌丝垂直长出分生孢子梗,无色,具3—4个隔膜,顶端膨大成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多单生,无色,棍棒状,大小6086×19~26(um)。后期形成闭囊果,扁球形,直径183~283um,周边具针状附属丝5~18根,有时多至32根。闭囊壳内:具子囊9~14个。子囊无色,圆形,基部有短柄,大小60~105×25~40(um),内有子囊孢子2~3个。子囊孢子无色或淡黄色,单胞,椭圆形,大小30—49×19—26(um)。此外,有报道Uncinu-la mori Miyake称桑钩丝壳,也是该病病原

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闭囊果在桑树干或病叶中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,散出子囊孢子,随风、雨传播至桑叶上侵入,经8~10天潜育产生白色病斑,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,进行再侵染,至晚秋形成闭囊壳越冬。发病最适温度22~24℃,相对湿度在30%~100%范围内孢子均能发芽,相对湿度70%~80%最适。条件适宜时,成熟的分生孢子经2小时即发芽,形成菌丝,25℃经72小时又产生分生孢子,一批分生孢子脱落后,隔3—5小时又形成一批。气温低的山区较平地桑园易发病,地下水位低、春伐系、过于密植或缺钾桑园发病重。

防治方法(1)选栽硬化迟的抗病品种 。(2)清洁桑园。秋冬季清理地面落叶、残叶用于沤制堆肥。(3)合理采叶,密植桑园要多次采叶。夏伐后要施足夏肥,注意增施钾肥,提倡施用桑树专用肥。(4)药剂防治 冬季用波美4°~5°。石硫合剂或50%硫磺胶悬剂500倍液喷树干、枝条。发病初期喷洒40%多·硫胶悬剂800倍液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50%硫菌灵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间隔10~15天一次,连喷2次。可用1%~2%硫酸钾或5%多硫化钡喷叶背,能抑制病害蔓延。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,可改用40%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。

桑红蜘蛛

分类与为害    桑粉虱  Bemisia   myricae   Kuwana   属同翅目,粉虱科。分布较普遍。幼虫吸食中部叶汁,被害叶出现许多黑色斑点,并逐渐枯萎。幼虫分泌蜜汁于下部叶片,常诱发煤病,致使被害桑苗及桑树枝梢无健叶。夏秋季常猖獗成灾,密植桑园和苗圃尤为严重,影响桑树生长及夏秋蚕饲养。该虫食性杂,还为害梅、、柿、茶、柳等十几种树木。

形态特征服 成虫体黄色,雌全长1.2毫米,雄体长0.8毫米。体翅均有白粉。头小,球形,复眼黑褐色肾脏形。触节鞭状7节,第一节小,第三节特大。口器刺吸式。前后翅均乳白色,具1条黄色翅脉。卵0.2毫米×0.8毫米,圆锥形,初产时乳白色,渐变为黑褐色,有金属光泽。幼虫体长0.25毫米,扁平椭圆形,背面淡黄,有半透明蜡质物覆盖体上。末端背面有乳房突起,两侧排列36根硬毛。蛹长0.8毫米,扁平椭圆形,背面乳白色,半透明。

发生规律       1年多代,世代重叠。以蛹在落叶上越南冬。发生期很长。4月桑树发芽时即发现成早虫,9月最盛,11月少见。卵期3~6天,幼虫期3~4周,蛹期1周,成虫期3~7天。

防治方法(1)及时清除桑园和苗圃的落叶,集中深埋或烧毁,可杀灭越冬蛹。(2)夏季在产卵高峰期及时摘除枝端1—5叶,集中处理,减少虫源。(3)必要时喷洒90%晶体敌百虫或40%乐果乳油、25%亚胺硫磷乳油、50%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、80%敌敌畏乳油或25%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、20%吡虫啉(康福多)浓可溶剂3000一4000倍液。20%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。还可用波美0.1一0.2度石硫合剂。

桑蓟马

分类与为害    桑蓟Pseudodendrothrips  mori  Niwa属缨翅目,蓟马科。成虫、若虫都以锉吸口器刺破叶背和叶柄表皮吸取叶液。被害部分因失去叶绿素而显白色透明小凹点,不久变褐色,被害叶因失水而提早硬化。夏秋季高温干旱时,虫口密度大,能使整个桑园枝条中上部叶片呈锈褐色,叶质下降,饲蚕效果极差。

形态特征  成虫体长0.8毫米左右,纺锤形,淡黄色,复眼大,暗红色,8节触角淡黄色,2对狭长翅周缘生缨毛。卵肾形,无色透明,长0.02毫米。成长若虫与成虫相似,体略小,无翅,头小而圆。

发生规律  1年发生9~11代,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。3月上中旬越冬成虫迁移到桑树上为害桑叶,并产卵于叶背上,每处1粒,共产50~70粒。3月下旬桑树上发生第一代若虫。若虫共4龄,全龄期平均10天。第一代成虫羽化时正值桑树夏伐,第二代羽化时夏伐桑已萌芽,第三代若虫、成虫期正值梅雨季节,故为害不明显。第五、六代发生在8~9月高温干旱期,虫口数量激增,为害最重。多雨季节可减少桑蓟马发生。在云南为害盛期是4-5和9-10月。

防治方法   应根据虫口密度与气象,确定防治适期,及时喷药。常用药剂有40%乐果乳油1000倍液,40%氧化乐果乳油1000~1500倍液,50%0辛硫磷乳油1000~1500倍液,60%双效磷乳剂1500倍液,或80%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。桑蓟马发生快,代数多,世代重叠,因此作好预测报,抓准适期尤为重要。一般夏伐桑1~3代可不防治。春伐桑应从第二代防治。

桑粉虱

分类与为害    桑粉虱  Bemisia   myricae   Kuwana   属同翅目,粉虱科。分布较普遍。幼虫吸食中部叶汁,被害叶出现许多黑色斑点,并逐渐枯萎。幼虫分泌蜜汁于下部叶片,常诱发煤病,致使被害桑苗及桑树枝梢无健叶。夏秋季常猖獗成灾,密植桑园和苗圃尤为严重,影响桑树生长及夏秋蚕饲养。该虫食性杂,还为害梅、、柿、茶、柳等十几种树木。

形态特征服   成虫体黄色,雌全长1.2毫米,雄体长0.8毫米。体翅均有白粉。头小,球形,复眼黑褐色肾脏形。触节鞭状7节,第一节小,第三节特大。口器刺吸式。前后翅均乳白色,具1条黄色翅脉。卵0.2毫米×0.8毫米,圆锥形,初产时乳白色,渐变为黑褐色,有金属光泽。幼虫体长0.25毫米,扁平椭圆形,背面淡黄,有半透明蜡质物覆盖体上。末端背面有乳房突起,两侧排列36根硬毛。蛹长0.8毫米,扁平椭圆形,背面乳白色,半透明。

发生规律       1年多代,世代重叠。以蛹在落叶上越南冬。发生期很长。4月桑树发芽时即发现成早虫,9月最盛,11月少见。卵期3~6天,幼虫期3~4周,蛹期1周,成虫期3~7天。

防治方法(1)及时清除桑园落叶,集中深埋或烧毁,可杀灭越冬蛹。(2)夏季在产卵高峰期及时摘除枝端1—5叶,集中处理,减少虫源。(3)必要时喷洒90%晶体敌百虫或40%乐果乳油、25%亚胺硫磷乳油、50%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、80%敌敌畏乳油或25%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、20%吡虫啉(康福多)浓可溶剂3000一400

上一篇:
下一篇: 一年四季蚕事活动安排
Copyright © 2017 云南皇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[ 滇ICP备17006482号-1]